
2025年11月初的几天里,俄乌冲突以三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急剧升级。 欧洲三十多国在西班牙密谋加大对乌克兰的支持,乌克兰无人机跨越1300公里突袭俄罗斯腹地能源设施,而普京的回应是出动搭载“波塞冬”核鱼雷的核潜艇。
尤其耐人寻味的是,一向对俄罗斯核动向口诛笔伐的美西方国家,此次却集体陷入沉默。
2025年3月31日,英国、法国、意大利、波兰和西班牙的外长或外交国务秘书,以及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、欧盟负责防务的高级官员库比柳斯齐聚西班牙首都马德里。
德国和乌克兰代表通过视频方式参会。 会议发表联合声明,重申对乌克兰的支持,并表示将努力促成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。
这次会议没有邀请美国参加,欧洲国家商议如何加大对乌克兰的长期资金和防务援助。欧盟特别峰会敲定,将在2025年向乌克兰提供306亿欧元军事援助,并鼓励欧盟成员国与乌克兰开展军工合作。
欧洲领导人开启“密集峰会”模式,筹集资金、发布新政、长远布局、预备反制。 英、法两国各自宣布将在未来数年内将国防开支提升到国内生产总值(GDP)的3%左右,这意味着两国将分别增加近280亿美元的军事预算。
德国候任总理默茨提出,国防开支将不受该国“债务刹车”法令的约束,并拟建立总额高达4000亿欧元的国防基金。
欧洲这种主动谋求话语权和利益的行为,表明美欧在对乌策略上分歧正在扩展。 欧洲不再满足于被动“旁观”,而是试图掌握主动权。
欧洲面临实力地位掉队、地缘政治上被逼到墙角的窘境,只有力挺乌克兰,让乌克兰具备继续与俄斗争、与美抗争的本钱,才能为欧洲赢得“上桌”“入场”的机会。
几乎在欧洲开会的同时,乌克兰无人机完成了迄今为止最远距离的突袭。 据俄罗斯证实,乌克兰无人机远程袭击了巴什科尔托斯坦的一处石化工厂,引发爆炸和火灾。
乌克兰安全部门负责人表示,已打击超过160处俄罗斯炼油厂与能源设施,导致俄罗斯石油提炼能力下降37%。 这次攻击无疑证明乌军无人机技术已具备千里奔袭与实战能力。
本轮能源设施再成打击焦点。 随着冬季深入,能源危机或加深俄乌民众的生活难题,也使战争对两国社会造成直接影响。 俄方必然加大反击力度,但欧盟自身也面临严重能源困境,很难全力救援乌克兰,这使未来局势更加不可预测。
与此同时,前线的战斗仍在激烈进行。 俄罗斯国防部11月2日发布战报称,已在红军城地区包围约5500名乌军士兵并切断其补给线。
面对欧洲的集结和乌克兰的远程打击,俄罗斯的回应是展示核力量。 俄罗斯近期在核领域动作频繁,最新“哈巴罗夫斯克”号重型核潜艇完成出坞,装备“波塞冬”核动力无人潜航器,这两者组成核威慑“双王炸”。
“波塞冬”核动力鱼雷完成了首次全动力测试。 俄罗斯首次用潜艇上的发射引擎将“波塞冬”潜航器成功发射,还启动了核动力装置,搭载其航行了一段时间。 相比传统洲际导弹,“波塞冬”潜航器具备更强破坏力和生存能力。
俄罗斯这波操作的时间点选得太有讲究了。 “波塞冬”测试的消息一放出来,距离网飞《外交官》第三季开播还不到两周。
结果普京这边刚夸完“波塞冬”,特朗普那边就炸了,直接宣布美国要重启停了30多年的核武器测试。 美国自从1992年就没搞过核试验了,现在突然松口,明摆着是跟俄罗斯较劲。
在过去几年,俄军只要动一点核试验边缘,西方必然口诛笔伐。 这一次,美法英德却陷入“集体沉默”。 法国、德国的外交口径,也都采用“技术层面无可置评”的语调。
这种异常沉默背后有着深刻考量。 美法英德四国都知道,俄方这张牌一旦彻底打开,所有协议、缓冲区、核裁条约都将“被动重写”。
如果马日林一事没有被乌方放出视频,或许还能归于“内部事故”,当对手主动放出战果并进行外宣,“无回应”就等于“默认战果”。
再看普京这几天的行为节奏,核试验宣布后,他并未第一时间大范围召集战时会议,也没继续扩大战场部署,而是开始加强对内控制。 俄卫队调动频率提高,克里姆林宫安全带进出限制升级,甚至对一批中层指挥官,重新做了背景调查。
而“中间力量”,也恰恰是俄这次“遭炸”的破口。 乌克兰总统办公室,没有直接回应俄核潜威慑,而是继续推“对外斩首成果”系列宣传。
能源制裁、核武亮剑、官员被炸,三件事合起来,对外是信息战,对内就是信心战。 而现在看来,最大的问题不在爆炸响没响,而在炸后如何“缝得住”人心。
美国暗地里早开始布局应对俄罗斯的核威慑。
他们正在加速推“虎鲸”超大型无人潜航器,就是冲着“波塞冬”来的。 这“虎鲸”长24米,重80吨,虽然不是核动力,但续航能到1.2万公里,能在水下待好几个月,肚子里能装鱼雷、水雷,还能搞反潜侦查。
现在两边都在水下憋大招。俄罗斯计划列装32枚“波塞冬”,配着新核潜艇蹲守北极和太平洋;美国一边重启核试验,一边加急造“虎鲸”。
与此同时,西方联盟对乌援助出现动摇迹象。 10月份,英、法、德等12国主张“以实际控制线为基础进行谈判”,欧盟提出“冻结冲突”方案。 美国特朗普政府已暂停对乌军援法案,并于11月2日正式拒绝向乌克兰提供“战斧”巡航导弹。
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于10月表示已制定停火计划,但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李抒音分析认为,近期实现停火“可能性不大”,双方核心诉求难以调和。 俄罗斯要求乌克兰承认“中立化”与现有实控线,而乌克兰坚持获得安全保障且不割让领土。
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计划于2026年3月公布强化欧洲防卫计划,主张将乌克兰打造成“钢铁豪猪”。但意大利总理明确反对向乌克兰派兵,法国总统提出的“维和部队”设想也难以落地。
随着冬季来临,能源基础设施的安全成为影响战局的重要因素。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11月3日宣布向乌克兰提供紧急能源援助,这一举措将在即将到来的严寒季节考验双方的持久战能力。
俄乌冲突已从初期的局部摩擦,发展成为一场大规模的对抗,双方的军事行动愈演愈烈,规模和程度都远超当初的预期。
随着冲突的不断升级,双方都开始计划使用更加尖端的高科技武器。 这类武器不仅考验着各国的研发能力,也对战场伦理和国际法提出了挑战。
华夏配资网-配资网官网-股票杠杆-股票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